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9-10-22 17:04:45

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确立与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发生演变:一是国家如何看待高等教育,二是国家如何管理高等教育,三是国家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所处政治、经济、价值环境中的基本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观随政治、经济与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一、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维框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少学者将独到的见解与学说建立在三维分析框架之上。韦伯社会学研究视角主要建构在政治、经济及价值三大领域,这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十分明晰的三维分析框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伯顿· 克拉克(Burton Clark)曾将意大利、苏联、瑞典、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安排到高等教育系统“三角协调模式”的不同位置,在国家权力、市场、学术权威的概念空间内概括总结出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整合力量及其形态。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对政治、经济与价值的考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观念因素。首先,政治论要求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为政治活动服务。其次,经济论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最后,价值论要求高等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全面发展、有价值的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高等教育发展中由政治论到经济论的转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头三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政治论是核心,经济论与价值论居于边缘地带。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逐步从政治论转向经济论,且兼顾价值论。

(一)高等教育发展政治论的形成

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整体上持政治论,政治在经济生产、人民生活以及各行各业的运行中居于中心地位。

19491978年间,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在此期间,政治论超越经济论和价值论成为主导发展观。政治论不仅赋予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还使其极具量与类的计划性。

(二)高等教育发展政治论到经济论的转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摆在政府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与时俱进地促进教育目标的转型。教育部于19791980年间曾两次召开科学工作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逐步得到确立。

经过19771984年的恢复与重建,我国高等教育重新走上常态化发展道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经济论取代政治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核心要义。

三、高等教育发展中经济论的确立及其与价值论的冲突

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个面向”起了历史性、战略性和导向性作用。

(一)高等教育发展经济论的确立

要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必须促使其摒弃浓厚的政治色彩,实现“三个面向”并以经济论为核心发展观。

1.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经济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直接产物。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领域积极举办民办高校。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由此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2.高等教育产业化。20 世纪90年代初,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教育事业”列入第三产业,并视其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在相关政策的驱动下,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3.高等学校大扩招。为进一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便提出要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办学潜力、扩大校均规模,在调整高等院校办学结构的同时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

(二)高等教育经济论与价值论的冲突

在“经济主义”道路上“走得越远”,高等教育越会遇到两种问题:其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社会平等与公平问题,其二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下降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的反思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共同赋予教育浪漫主义色彩,引发人们的理想主义——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思考、对高等教育传统的追忆以及对高等教育经济主义、高等教育市场化、学术资本主义的批评。经济论与价值论的冲突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的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济论与价值论的冲突一直存在。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传统的留恋,还是对高等教育品质的追求,人们都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看待高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发展中价值论与政治论的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治论支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科学与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面对人的价值在高等教育中不断遭遇冲击的现实,我们开始重视并倡导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

  (一)高等教育发展价值论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如何认识并处理好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已成为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与路径的重要问题。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发扬价值论内涵、更加注重发挥高等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是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论的发展趋势。

  (二)高等教育发展价值论与政治论的融合

  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中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论与为政治服务的政治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走向统一与融合。伴随经济论持续深入的发展,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价值论与政治论的融合更加紧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高等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重大建设任务之一,这不仅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还突出人才培养在高校诸多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其二,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设置不断调整,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其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当前,高等院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皆有体现。此外,高校也将立德树人纳入“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融入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的全方面和全过程。

  五、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变”与“不变”

  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是高等教育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既有“变”的地方也有“不变”之处。

  (一)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变”

  高等教育发展既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外部规律要求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变”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从“政治挂帅”到“经济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头三十年间,高等教育与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启动为标志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计划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出发点在于提高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遂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

  2.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作为战略任务,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逐步增长。在新时期,推动和实现高等教育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高等教育发展观的“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就举世瞩目,所获得的经验尤为宝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模式。

  1.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教育部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初步了解了全国各类各层次教育的基本情况,明确了今后国家教育的建设方向。从恢复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到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等,无不反映出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同样被国家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2.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在各个时期都积极服务于国家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服务国家需求必然是高等教育系统获得合法性的根本所在。

面向未来,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内外部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并发挥高等教育生产、传播、应用高深学问的功能,更加注重并发扬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国高等教育才能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高校教育管理》)